top of page

寶山產銷第七班 ── 地產地消的推手

已更新:2020年6月18日

販售品項:在地當季蔬果



劉運發大哥,畢業於屏東農專,現為寶山鄉產銷班第七班班長。從事友善種植已近十年,從那時開始,就和擔任農會理事長的妻子一同推動地產地消,將在地七、八十歲小農們種植的農產品統合起來販售,既不浪費農友辛辛苦苦的成果,也讓消費者因此能購買到健康、新鮮又營養的農產品。現今已與台積電合作長達七、八年,有固定的客源、穩定的銷售量,也和顧客建立了信賴關係。


劉大哥笑著對我們說:「好像進大觀園一樣吧!」

在劉大哥的帶領下,我們沿著道路旁的蜿蜒小徑、爬上陡峭的山坡地,在一片片農地間穿梭,如同劉姥姥逛大觀園一般,在我們眼前延伸的是平時生活中少見的盎然綠意。在被樹林包圍的農地中種植著多樣化的作物:土地上還未成熟的鳳梨、架上待採收的絲瓜和苦瓜、隱藏在茂密葉片後的南瓜、爬滿棚架的長豆、成排的玉米……,還有芋頭、花生、秋葵、西瓜、大黃瓜、小黃瓜、日本空心菜(皇宮菜)、野莧菜、豌豆、台灣枸杞葉、芭樂等等,多達二十幾種的作物,在山坡地上的小片農田中並存著,雖然每個種類的量都不多,卻都有不同的產季,一批一批分著賣,幾乎全年都會有產出。


不要在我們這一代就把土地用完了,以後只能廢耕,產銷班也肩負著社會責任,要留給下一代健康的土地。

對友善耕作的堅持


寶山鄉油田村,位於寶二水庫旁的小村落,有石井溪流貫其中,因為地處河川上游而擁有乾淨無污染的灌溉水源。劉大哥在油田村這塊世代傳承的土地上,承接父母的做法繼續使用友善環境的方式耕種,保護水源、保護土地、也保護我們自身的健康。劉大哥提到剛開始務農時,因為不確定有沒有銷路,種植的數量和種類都比現在少,在這樣的情況下,使用慣行農法需要付出相當的成本,像是機械、肥料、農藥等等,反而是友善耕作比較不需要那麼多初期的投資,而且也剛好順應逐漸興起的友善耕作風潮。再加上過去學農的經驗,讓劉大哥知道土壤PH值對種植的重要性,因此推廣減少使用農藥化肥:用人工除草,再把這些雜草或是樹葉曬乾,覆蓋在農地上自然腐化,成為土壤的養分來源;或是將雞糞泡水熟化,經過約半年後就可以「套水」稀釋作為天然肥料。在種植方面則是採用輪種的作法,因為每種作物需要的微量元素不一樣,如果不斷種植相同的蔬菜或果樹,某一種微量元素就會被耗盡,所以不會重複種同種類、同性質的作物,也會適時的讓土地休耕、用雜草覆蓋提供有機質,以維持地力和土壤中的養分。至於除蟲的方法,除了分批噴灑蘇力菌,讓蟲產生厭食症以外,也曾經嘗試過用費洛蒙吸引蟲進入捕蟲盒、葵花油加清潔劑防蟲害、果蠅膠吸引果蠅……,這些做法很多都還在試驗過程,劉大哥夫婦也不斷嘗試新的方式,並且透過累積經驗,尋求對環境和土地最佳的耕種方式。使用友善耕作耕種雖然需要耗費許多時間和體力,但是劉大哥還是一直堅持著,為了讓自己和消費者都能健康又營養的食物,也為了讓土地能夠生生不息的延續,留給下一代充滿生機的未來。




「產銷班就是集結理念相同的人,有錢大家一起賺!」

經營產銷班的歷程


劉大哥剛開始經營產銷班時,曾經被人笑說:「這裡大家都有自己種菜,誰會跟你買啊!」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,依然和身為農會理事長的大嫂一起推動地產地消,鼓勵附近的居民在早晨、傍晚的空閒時間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一些作物,不但可以吃的健康,多餘的也會由農會統一收購,僅向合作的農友收取15%的費用作為油資和開銷成本,可以說幾乎是近似義務性質的幫忙包裝、尋找銷路。在因緣際會下,得到與台積電合作的機會,初期也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,因為缺少和消費者的溝通,不知道客人的需求是什麼,銷量並不是很理想。然而,透過聊天消除隔閡,親切地介紹蔬果的種類、烹飪方法,也指出有機種植的作物和超商販售的農產品有什麼不同,強調蔬果的新鮮、口感和營養。客人了解後願意用較高的價格購買這些農產品,也進一步認識寶山水庫的水源以及有機種植對土地永續的貢獻。到了現在,劉大哥固定一周兩次到台積電,從下午五點半賣到晚上七點,總是有固定的客人排隊來購買農產品,已經與顧客建立穩固的信賴關係。每次販賣後的收益,再由劉大哥分發給合作的農友;如果當天銷量不好,也可以把沒賣完的蔬果退還給農友,一同承擔結果。


劉大哥會決定參與這次的市集,一方面是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銷售經驗,與遊客溝通、互動,進而帶動市集跟遊客建立連結和互信的基礎;另一方面,劉大哥也感慨自己已經六十幾歲了,很多事情漸漸力不從心,因此想透過這個機會尋找接班人,繼續聚集附近的小農、推廣友善耕作,將劉大哥的理念傳承下去。




 


55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